为什么很多公司明知道用VPN有合规风险,但还是在用?
笔者曾在多家外贸公司工作过,其中不少企业业务规模并不小,但公司内部几乎人人都会用到机场梯子或者自建的跨境网络工具。印象最深的是:新人入职的第一天,除了熟悉流程、认识同事,IT 部门还会顺手给你发一个“机场配置教程”。很多人或许会产生疑问:既然这件事存在合规风险,为什么公司明知道却还要去用?
其实,背后原因远比表面复杂,这里面既有政策与现实的落差,也有行业刚需与竞争压力,还有企业在生存与合规之间的权衡。
一、政策背景与现实落差
中国的网络管理环境非常特殊。法律层面明确要求,任何跨境网络通信必须通过获得批准的专线或者合法VPN服务提供商。而市面上大多数的“梯子”“机场”,并没有获得官方资质。
但问题在于:合规的跨境网络资源往往价格极高、手续复杂,并且申请门槛极高。例如,合法的国际专线不仅需要企业资质,还涉及运营商的审批流程,费用远超中小企业能够承受。
这就导致了一个现实困境:
- 合规方案存在,但对大多数企业来说“几乎不可行”;
- 非合规方案成本低、见效快、人人可用。
于是,企业陷入了一种矛盾:明知有风险,却不得不使用。说到底,这是政策理想与现实需求之间的“落差”。
二、外贸行业的刚需
如果说对普通人而言,跨境网络只是信息获取的便利,那么对于外贸公司来说,它却是生死线。
外贸企业的业务,几乎全部依赖海外市场:
- 客户拓展:通过 Google、LinkedIn、Facebook、Twitter 等平台挖掘潜在客户,没有这些渠道,公司可能根本找不到客户来源。
- 客户沟通:WhatsApp、Skype、Telegram 是海外客户习惯的即时通讯工具,如果无法使用,只能眼睁睁看着客户流向能沟通的竞争对手。
- 交易和支付:跨境电商平台(Amazon、eBay、Shopify)、支付平台(PayPal、Stripe)很多都需要稳定访问,否则订单和资金流动都会受阻。
- 营销推广:海外广告投放(Google Ads、Meta Ads)必须跨境访问后台,否则根本没办法管理和优化广告效果。
换句话说,如果没有跨境工具,外贸公司就像是失去了“空气”。对他们而言,这不是锦上添花,而是生存必需品。
三、自建工具的普遍现象
很多人可能以为公司只会购买市面上的VPN账号,但事实是:不少规模较大的企业早已转向自建机场。原因主要有三点:
- 稳定性:市面上的机场常常因“波动”而被封,导致关键时刻业务中断。自建机场虽然成本高一些,但能保证业务持续。
- 成本考量:公司员工动辄几十上百人,若每人购买独立 VPN,成本过高;而自建则可一次投入,长期维护。
- 可控性:自建工具意味着公司能掌握服务器、账号、流量,降低外部依赖和信息泄露风险。
在某种意义上,自建跨境工具已经成为外贸企业的“隐形刚需”。这种选择,本质上是企业在高压环境中寻找的一种平衡。
四、为什么“敢用”?
那么问题来了:既然存在风险,公司为什么敢?
- 执法重点不同:监管部门更倾向于打击大规模提供VPN服务、公开兜售机场账号的平台,而不是针对低调的、只在公司内部使用的企业。换句话说,目标不同,导致企业感觉“风险可控”。
- 产业现实:外贸产业对国家经济同样有价值。如果完全禁止企业接触海外市场,也等于断掉了外贸的生命线。这让某些灰色使用,实际上存在“被默许”的空间。
- 权衡利弊:不用跨境工具,业务停滞,公司可能直接倒闭;用了,虽然有风险,但大多数时候仍能正常运转。企业会在生存与风险之间,选择“活下去”。
从管理层的角度,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务实的商业逻辑:风险是存在的,但比起“立即失去市场”,这个风险反而显得次要。
五、结语:夹缝中的生存
外贸企业在跨境网络上的选择,其实就是典型的“夹缝求生”。
他们知道这件事处在政策的灰色地带,但没有跨境工具,企业几乎无法生存。于是,很多公司选择在风险与现实之间,默契地维持这种现状。
换句话说,这并非单纯的“侥幸心理”,而是现实驱动下的必然选择。它折射出的,既是企业的无奈,也是全球化与本地化之间的矛盾。
评论
New Comments
暂无评论。 成为第一个!